学术文摘丨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读永乐宫《朝元图》壁画
《月明十二楼:解读元画》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年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读永乐宫《朝元图》壁画
赵伟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曾与大都长春宫和终南山重阳宫号为全真教三大祖庭。20世纪50年代之前,永乐宫一直位于山西省永乐镇,后因国家兴修三门峡水利工程而移至今芮城县城附近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现存四座元代建筑,其中最大、最核心的建筑是三清殿,又称无极殿,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道教壁画《朝元图》便绘制于该殿内。永乐宫的《朝元图》规模巨大,遍布三清殿内各个壁面,高4.26米,总长94.68米,全部面积为403.34平方米,所绘人物多达292位,堪称元代道教艺术的鸿篇巨制,亦是现存诸多《朝元图》的典范。
1. 永乐宫《朝元图》的八位主神身份及布局
按史料记载,最早的朝元题材图像是唐代吴道子绘制的《五圣朝元图》。杜甫当年曾赋诗赞叹该图,称:“……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吴道子的《五圣朝元图》描绘的是唐代五位帝王朝拜玄元皇帝老子的场景,并非后世流行的诸神朝元,但该图的朝元模式被后人继承下来,并有所改变。
北宋武宗元接续吴道子画风,在宋代壁画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由其担纲绘制的玉清昭应宫和嵩岳庙壁画,在道教艺术史上均占据着重要地位。留存至今的被研究者认为是宋代朝元图像小稿的《朝元仙仗图》即为其手笔。该图描绘了南极天帝君和东华帝君率领诸仙共同朝元的场景,其主神与永乐宫的《朝元图》主神构成具有一致性。较之唐代的《五圣朝元图》,宋世的《朝元图》多为四帝二后布局。宋世《朝元图》的主神构成可从重庆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及现藏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平阳府壁画中略见端倪(图01)。
图01/平阳府壁画部分主神 赵伟/拍摄
永乐宫的《朝元图》在宋代四帝二后朝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位主神,从而形成八神朝元的宏大场面。永乐宫《朝元图》中的八位主神均着帝后装,分别或坐或立于三清殿东西山墙、后檐墙及扇面墙东西二壁外侧的核心位置,体量高大,神态庄重威严。其中,扇面墙东西二壁外侧的两位主尊为站姿,一人执圭,一人持长柄香炉。东西山墙和后檐墙上的六位主尊则侧身端坐于御座之上,手中均秉有玉圭。
对于永乐宫《朝元图》中的八位主神,学界多有探讨,最早介入研究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王逊先生。王逊通过检索《道藏》典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梳理出唐宋时期道教神仙谱系,认定宋代为道教神祇谱系的最后定型期,并指出宋代道经《上清灵宝大法》是永乐宫《朝元图》主要神祇构成的蓝本。按《上清灵宝大法》载,道教黄箓醮仪中共需醮谢360位神祇,其中位列三清之下的八位主神恰好与永乐宫六帝二后模式相合。为此,他于1963年《文物》杂志第8期发表了《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一文,指出永乐宫《朝元图》中的八位主神为:
东山墙: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亦称为玉皇或玉帝)、承天效法厚德光太后土皇地祇(亦称为后土);
西山墙: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亦称为木公或东王公)、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亦称为金母或西王母);
后檐墙东侧:中宫紫微北极大帝(亦称为紫微大帝或北极大帝);
后檐墙西侧:勾陈星宫天皇大帝(亦称为勾陈大帝或天皇大帝或西极大帝);
扇面墙东外侧:南极长生大帝(亦称为南极大帝);
扇面墙西外侧: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亦称为东极大帝或救苦天尊)。
王逊的研究影响深远,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王逊除了有限的文献资源外,无法获取更多的图像加以印证。所以,他在确定永乐宫三清殿东西山墙上的四位主神时,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而是用了“假定”之类的用语,称:“三清殿东山墙壁画中的帝后象假定为Ⅴ玉皇和Ⅵ后土。”鉴于玉皇和后土、木公和金母皆具有对偶神的特性,王逊在假定东山墙上的帝后为玉皇、后土之后,西山墙上的两位主尊自然便被视作为木公和金母。对于东西扇面墙外壁的两位主神身份,王逊也未作深入探究,而是直接将东扇面墙外壁主神认定为南极大帝,西扇面墙外壁主神认定为东极大帝。只有对后檐墙上的两位主神紫微北极大帝(图02)和勾陈天皇大帝(图03),王逊给予了较为细致的考证并给出了相对合理的结论。对于后檐墙上的两位神祇身份,后世争议不大,但围绕另六位神祇,尤其是东西山墙上的四位神祇,后人的研究与王逊的观点分歧较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图02/永乐宫三清殿后檐墙东侧主神 王俊彦/拍摄
图03/永乐宫三清殿后檐墙西侧主神 王俊彦/拍摄
山西大学的李德仁教授从元代尚右礼制出发,认为永乐宫《朝元图》壁画中的八位主神位置应按此礼制排定《上清灵宝大法》所列各位神祇的先后顺序。为此,他认为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的八位主神位置应在王逊命名的基础上相互对调,即排名靠前的玉皇(图04)、后土(图05)位于三清右侧的西山墙,木公(图06)、金母(图07)位于三清左侧的东山墙,紫微北极大帝位于三清右后方的后檐墙西侧,勾陈天皇大帝位于三清左后方的后檐墙东侧,南极大帝位于三清所在的扇面墙西侧,东极大帝位于扇面墙东侧。
图04/永乐宫三清殿西壁男主神 王俊彦/拍摄
图05/永乐宫三清殿西壁女主神 王俊彦/拍摄
图06/永乐宫三清殿东壁男主神 王俊彦/拍摄
图07/永乐宫三清殿东壁女主神 王俊彦/拍摄
美国学者景安宁也在其博士论文中探讨了永乐宫《朝元图》中的八位主神身份问题,他通过对诸多图像和文献的细致梳理和对比,认为三清殿西山墙女主尊头冠中带有的坤卦符号,表明其身份为后土。鉴于玉皇和后土的对偶神关系,他认为三清殿西山墙的男女主尊应该是玉皇和后土,东山墙上的男女主尊为木公、金母。
其他研究者亦多认可景安宁的这一判断,但对其有关永乐宫扇面墙东西两侧主尊(图08、09)为钟离权和吕洞宾的认定则多持不同意见。由于三清殿扇面墙东西两侧的主尊均未绘有可以表明其身份的标志物,所以,对于他们之中究竟哪一位是南极大帝,哪一位是东极大帝,学界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致意见。近年来,对此问题有所推进的是《道教壁画五岳神祇图像谱系研究》一书的探讨。该书从永乐宫现存碑刻和图像出发,结合考古发现以及对全真教徒内丹修行方式的多重分析,认定永乐宫《朝元图》壁画中八大主神的排列布局与三清殿建筑结构和元代全真教徒的内丹修行方式一脉相承,均受九宫八卦理念的影响。
图08/永乐宫三清殿扇面墙东外壁主神 王俊彦/拍摄
图09/永乐宫三清殿扇面墙西外壁主神 王俊彦/拍摄
按永乐宫现存《纯阳万寿永乐宫重修墙垣记》载,永乐宫建筑具有“殿阁巍巍,按天上之九星而罗列;道院森森,照地下之八卦而排成……”的特点。潘德冲作为永乐宫的营建者,其葬仪亦依照八卦而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载其逝后葬于“宫之乾位”,后永乐宫搬迁,潘德冲墓得以发掘,其葬位与后天八卦中的乾位相合,表明《纯阳万寿永乐宫重修墙垣记》对道院建筑系按八卦营建而成的记述可信。
永乐宫《朝元图》壁画虽然绘制较晚,但作为三清殿建筑的附属物,二者设计理念一致,皆与九宫八卦相关。三清殿壁画西壁的后土和玉皇,分别位于斗心扇面墙的西南和西北方位,与后天八卦中的坤、乾二卦方位相合。木公、金母则位于斗心扇面墙的东北和东南方位,与后天八卦中的艮、巽二卦方位相合。而北极紫微大帝和西极大帝、东极大帝、南极大帝则分踞后天八卦中的坎、兑、震、离四正方位。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按后天八卦布局方式排列八位主神,并非工匠的率性臆构,而是全真教徒的主动选择。全真一派在内丹修炼时十分注重九宫八卦原理,在明代留存的彩绘全真宗祖图中,便绘有多幅全真弟子修行图,有的图中明显标有后天八卦标志(图10)。全真弟子按后天八卦修行实际上是他们体验宇宙万物的一种方式。他们在个人的身体中模拟宇宙反演规律,使人体的小宇宙顺应自然界的大宇宙,以“道法自然”的原则修炼成道,并通过这种把个体生命纳入整个宇宙进行自然循环的办法,使人体的生命节律与宇宙运动的根本节律相协调,最终达到生命与道合真的境界。
图10/五行八卦相生相克图
所以,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神祇布局是全真一派依据自己的修行方式,按九宫八卦排列布局的结果。在具体的神祇配置中,设计者遵循了人们对宇宙天地的认知,按照天道左旋、地道右转的原理,将永乐宫《朝元图》壁画中的八位主神分成四正、四维两个群体。四正群体由后檐墙和东西扇面墙的四极大帝组成,从后檐墙东侧位于坎位的北极大帝开始,经扇面墙东侧位于震位的东极大帝,到扇面墙西侧位于离位的南极大帝,再到后檐墙西侧位于兑位的西极大帝,最终回到后檐墙东侧位于坎位的北极大帝,从而形成一个左旋的天道;四维群体则由分别位于东西山墙的玉皇、后土、木公、金母组成,先从西山墙位于西南坤位的后土开始,转至东山墙位于东南巽位的金母,再转至东山墙位于东北艮位的木公,再转至西山墙位于西北乾位的玉皇,最后回归到西山墙位于西南坤位的后土,从而形成一个右转的地道。据此,以上两组神祇及其各自所率部众,皆被按部就班地排列到相应位置,等级鲜明,秩序井然,共同拱卫于高高端坐在斗心扇面墙内的三清周围,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三清四御三界诸神体系。
2. 永乐宫壁画与晋南画工群体
永乐宫艺术是元代全真弟子和画工群体智慧与技艺的集中体现,亦是晋南地区诸多佛道寺观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该工程从兴建伊始,便凝聚了全真教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潘德冲等一批宗师高道们的厚望和心血。宋德方曾两次亲临永乐,指授节次,倡导整修颓败的吕祖祠(永乐宫前身)。朝廷诏令升祠为宫后,潘德冲集众望所归,被尹志平、李志常任命为河东南北两路道教都提点,赴永乐负责营建大纯阳万寿宫。经潘德冲比年经营,新宫次第有成。至李志常于淳祐十二年(1252,壬子)夏四月奉朝命祀岳渎过永乐时,三座主要殿堂规模已定,且各有其名:“曰无极,以奉三清,曰混成,以奉纯阳,曰袭明,以奉七真。”以上所言三座殿堂,可分别对应今之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
永乐宫由潘德冲负责营建,但工程尚未完工,全真教便遭遇到严冬——佛道之争。李志常于宝祐四年(1256)愤懑而亡,同年,潘德冲亦抱疾仙去,永乐宫的工程被搁置了许久,直到泰定二年(1325),三清殿壁画始得完工,前后历时八十余载。近些年来,有关永乐宫壁画和晋南画工群体的研究方兴未艾,夏南悉、曾嘉宝、黄士珊、孟嗣徽等对此皆有专论。
永乐宫三清殿与工匠有关的题记有两则,皆位于斗心扇面墙三清尊神塑像背后的云气中,一则称“河南府/洛京勾山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把作正殿前面/七间东山四间殿/内斗心东面一半/正争云气五/间/泰定二年六月工/笔/门人王秀先王二待诏/赵待诏马十一待诏/马十二待诏马十三/范待诏魏待诏/方待诏/赵待诏”,另一则为“河南府勾山马七待诏/正尊五间六月日工笔/云气”。
以上二则题记均提到河南勾山马七待诏,该人及其领导下的画工队伍曾被永乐宫艺术研究者视为唯一可信的三清殿壁画绘制者。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是1956年参与永乐宫调查的宿白先生,他认为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率门人完成了正殿前面七间和殿内斗心的建筑彩画以及正尊云气五间与东壁四间的壁画工作。除此之外,宿白还指出三清殿东西二壁云气构图不同,东壁的云气与正尊五间的云气颇为相近,言下之意三清殿东壁和扇面墙三清像后面的《云气图》出于同一个画工群体。同样,也曾参与过永乐宫早期调查和临摹工作的陆鸿年先生以及专门做过《朝元图》壁画研究的王逊先生也分别撰文称马君祥门人为永乐宫三清殿的“部分壁画作者”。金维诺先生作为中国寺观壁画的研究大家,曾多次负责编纂永乐宫画册,他对三清殿壁画的绘制者有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起初他认为三清殿壁画是洛阳画师马君祥及其长子马七以及门人的作品。后来,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永乐宫壁画》一书中,他通过分析题记笔迹认为“三清殿壁画题记实为建筑彩画工题记,故未记壁画其他内容;说明这只是彩画作者,而不是指从事整个殿中所有壁画的画家”,由此得出“三清殿壁画应是襄陵画师朱好古主持创作完成的”这样一个结论。故宫博物院的孟嗣徽亦持此种意见。
襄陵画师朱好古乃元代晋南地区极为活跃的画师之一,其本人或弟子曾参与稷山兴化寺、太平县修真观和永乐宫纯阳殿的壁画绘制工作。永乐宫三清殿虽未留有朱好古门人的绘壁记录,但从纯阳殿壁画题记看,朱氏班子确实参与了永乐宫壁画工程。而且,按三清殿题记,马七待诏诸人只绘制了正殿前面七间、东山四间、殿内斗心东面一半和正尊云气五间,剩余的西山四间、斗心西侧、后檐墙及扇面墙背后壁画的绘制,一定另有其人。所以,有研究者将永乐宫壁画归属于马、朱两个画工群体确有一定道理。但金维诺先生和孟嗣徽女士将三清殿壁画完全归于朱好古班子名下,而将马氏班子只看作三清殿建筑彩绘的完成者似有不妥。从永乐宫三清殿东西二壁画风比较而言,二者应出自不同画工手笔,而且西壁技法高过东壁。但二者之间又并非毫无联系,部分人物的眼部勾勒如出一辙。参照纯阳殿壁画分由朱好古门人对画完成的记载,三清殿壁画或由马君祥及其长子分头率领马氏班子成员对画完成亦未可知。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次发布版本略有改动。
赵伟,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